《我不是教你诈》书摘


我不是教你诈:新版 / (美)刘墉著. --3版. --南宁:接力出版社,2019.3
(刘墉人生三书)
ISBN 978-7-5448-5914-1


朋友篇 我不是教你诈,是教你认清每个人,包括你自己的人性

好个知心朋友

某日,有个学生到我工作室来,一进门就问我的生日,然后兴冲冲地掏出个掌上型的小电脑,把我的名字和生日输进去,接着,电脑的液晶显示屏上,就显示了一大堆“天格、地格、人格”之类的数字,以及我的“命盘”。
学生一行行念着,念一段,就问我准不准。
我笑着骂她,什么不学,学算命。她居然一白眼:
“老师!你知道吗,我用这个小电脑,不知交了多少朋友,办成了多少别人办不到的事?碰到陌生人,我只要拿出小电脑,问他要不要算算,就立刻知道了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。接着,不管它准不准,准的他点头,不准的他摇头,没两下,我把他祖宗三代,一家几口,全弄清楚了。而且,”她神秘兮兮地说,“老师!你要晓得,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你之后,他就会对你特别好,这就是我的高招哇!”

方太太的秘密

这世界上是无所谓“一部分秘密”的。人们似乎有个天性:只要知道一部分秘密,就想要挖出全部。
所以,当你泄露自己或别人的一部分秘密时,也等于泄露了全部。
更糟糕的一件事,是当一个人把他的秘密告诉你的时候,只要他听说你“讲了秘密的一小部分”,就会假设你透露了全部。
而人们又有个特性,是喜欢把他听到的一小部分,在众人面前炫耀,吹嘘自己知道得更多。
正因此,在西方社会,许多公司主管和一般职员的餐厅是分开的,这绝对不是有阶级观念,而是为了避免在用餐时,主管之间的对话,被职员听到,再断章取义地去传播。
即使在一起用餐,主管也尽量不跟下属同桌,即使同桌也绝不谈公事。道理很简单,想想,如果你是个小职员,今天中午居然跟大老板同桌吃饭,你回办公室能不说吗?你说的,如果涉及公事,即使知道的只是片段,只要讲的确有其事,别人会不猜想你知道得更多,而催你多讲一点吗?你为了炫耀,又能不加油添醋吗?
许多耳语或不必要的纷争,就因此产生了。

老丁送礼

人都要面子,你的礼物再实用,如果不把面子做足,只怕收到的会是反效果。

牛马逃亡记

这个世界上,很难说有永久的朋友和永久的敌人。
当原先的“互利”变成“互害”,在利益上有了冲突,则原来的朋友可以变成敌人。
在学校里,许多老师(或同学)都会故意把那最顽皮的学生选为“纪律委员”。也就这么妙,从当上纪律委员,那顽皮学生可能立刻就不顽皮了。非但不顽皮,而且会去纠察原来跟他一起捣蛋的同学。
可能前一天是民意代表,专找某单位的麻烦。后一天,他成了那个单位的主管,却不得不为那个单位辩护。
了解了这一点,你在批评任何人之前,都应该想想,是他这个“人”与你对立,还是因为他今天的职位和立场,使他不得不与你对立。进一步想,如果有一天,他卸下这个工作,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?
这就是所谓“对事不对人”!
要知道,每个人都有良知,每个人也都有眼睛会看,有耳朵会听。一个人似乎没了良知,也似乎不看不听,很可能不是“他”的原因,而是因为他处的“位置”。
正因此,战争结束,我们惩罚的是后面的领导者,而不是在前面杀人的士兵。
你也要知道,在政治的竞逐当中,常为了取胜而用“二分法”,使敌我变得更分明也更对立。这是手段,而非实情。
譬如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的时候,喊出口号的第一条就是“驱除鞑虏”,但是革命一成功,就改口号为“五族共和”。
“驱除鞑虏”,是口号、是立场,是把敌人划清楚的二分法,而不因为哪个民族的人都是十恶不赦的坏坯子。

我拔刀,你相助!

一个不熟的人接任所长,当然不可能继续让方副所长掌权。于是所里一定出现权力斗争,斗争的结果,只怕走的是方副所长。
而在方副所长拿到博士学位之后,杜所长“正好”出状况,水到渠成地由方副所长接任。
多么巧的遭遇!也是多么巧的“设计”!
“卡位”最基本的原则,是让自己的人先占着。

何必逼人太甚

我们常批评人“不识相”。
“不识相”就是不懂得看面子,别人给脸的时候不要脸;别人给台阶的时候,又不顺着台阶下。
同样地,当别人要脸、要台阶的时候,你不给他,也是“不识相”,因为你造成了彼此的尴尬——
当别人说笑话时,你因为早听过,于是半路泄他的底;
当别人变魔术时,你看出马脚,于是半路戳穿他;
当别人在高速公路上错过出口,故意说“我为了避开刚才那个出口的拥挤,所以绕一点路”时,你说“我看刚才一辆车也没有”。
这些“谎”,多半没有恶意,而是为了表现,为了面子。你何必去戳穿呢?
他知道你有数,却不去戳穿,一定心存感激。相反地,他希望找个借口开脱,你硬是挡着不让,他也一定加倍恨你。
如同用兵,你只是留个缺口。
你可以追杀他,使他全部落网;也可以放他走,让他感激你,成为未来的朋友。
避免正面的冲突,是处世的重要技巧。

吴太太的房子

人都是很会想象的——
如果你是老王,一把年岁了,每天守在大楼的柜台,赚那么一点钱。当你听说吴太太愿意把掮客的“那一份”送你当红包的时候,你会怎么想?
你会不会想一栋上千万的房子,佣金有多少?甚至往下想:拿了这笔佣金,我就可以这样那样。所以,你特别卖力,积极打听谁要卖房子;当人家不想卖的时候,还去怂恿;而后在中间牵线、安排时间。
当吴太太突然改口说不买的时候,你能不失望?又能不觉得自己“被耍了”吗?
人们常常莫名其妙地失望,失望在他们不实在的“希望”之中。而那不实在的希望,又常是某些人不小心造成的。
我们甚至可以肯定地说:
即使吴太太真买了老王介绍的房子,也包了红包给他,老王还是会不满意。
他总会认为红包小了。
相反地,如果当初吴太太只对老王说:
“如果您知道十二楼以上,有谁卖房子,麻烦您告诉我一声。”
然后成交之后,包个红包给老王,老王必定先大吃一惊,接着推说不能拿,再千恩万谢地收下。
从此,他们的关系不是会更亲近吗?
这么大的差异,“差”在哪里?
差在吴太太不该先承诺!
八字还没一撇,先做承诺,是我们常犯的毛病。本来做承诺的人以为承诺有利于事情的推动,到头来却发现造成更坏的影响——
如果你做老板,今天你看外务员冒着倾盆大雨出去办事,于是很豪爽地说:
“你真努力,这个月加发你一千块奖金。”
你是多慷慨的老板哪!
你可知道从此以后,每位员工冒着大雨出去办事,而你没看到,他们的心里有多么不平?
如果你做老师,今天某学生答出了一个难题,你一高兴,说“加你十分”。明天,别的学生每做出一道难题,也许都会说:“老师!我也要加分!”
如果你做母亲,今天来客人,孩子帮忙洗碗,你一高兴,赏他一百块;明天,你生病,堆了一摞碗盘,叫孩子洗,恐怕孩子才洗完,就跑到你的病床边,伸手:
外务员冒着大雨出去办事,学生上课答老师的问题,孩子帮父母做家事。
这不都是应该的吗?
如果你因为他们要奖金、要加分、要赏钱而不高兴的话。
你先要想想,是不是因为自己早做了不当的承诺。
当有一天,你生命垂危,急着动手术,医生却等着红包来安排手术时间,你骂“医生本来就该救人”的时候,也应当好好想想:
是什么人,使这个社会得了怪病?

小袁的艳遇

三、某人明明家里有钱,却欠债不还。有一天你把他抓住,逼他还。他说:“你打电话给我老婆啊!说她不拿出钱来,你们就不放我。”
你才照办,警察就上门了,你被戴上手铐,起诉的罪名是“掳人勒赎”。
结果,你非但没能讨回他欠你的钱,反而为了求他配合,讲几句有利你的话,而倒贴一笔。
当你已经“站得住”的时候,就别再添油加醋、编织任何谎言,使自己的“理直”成为“理亏”。
你一定要用合法的方式,对付那些犯法的人,而不是自己去执法,造成自己先犯法。
你尤其要防备那些小人,千万别让把柄落在他们手上。

职场篇 想让自己成功,先得了解人性

王老虎上任

记住,这世界上许多人会问你对第三者的看法。他的目的,可能是调查,也可能是“套你的话”。当你发现别人来套话的时候,一个字也不能说。

地下主任

年轻人失败,常败在不知道及时表现自己,也常败在过度表现自己。愈表现,愈得意,得意忘形到忘了别人的存在。
相反地,那个以幕僚姿态,站在长官身后,默默耕耘,不彰显自己的小王,则懂得了做人的三昧。

推销员都懂得一种说话技巧,明明知道对方并不懂,却说:
“相信您一定很内行,知道……”然后,把自己要推销的观念说出来。这样做,要比说“您要知道……”的效果好得多。因为前者表现的是同意,是同一立场,也是尊重;后者表现的,是假设对方不懂,需要人指点。

此外,人都喜欢表现,每个懂一点的人,都自以为是半个专家,而每个专家,都希望自己是专家中的专家。有什么情况,会比在一个专家面前,表现得更像专家,造成的场面更尴尬呢?

我曾亲眼看见,一位大师带着徒弟参观书法展,站在一幅草书前,大师摇头晃脑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。突然,有个字写得太草了,连大师也认不出来,正左想右想的时候,徒弟却笑道:
“不过是个‘头发’的‘头’罢了!”
当场,大师就变了脸,怒斥道:
“轮得到你说话吗?”
那徒弟犯的错,就是“在老师面前充老师”,问题是,那毕竟是他老师啊。

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小兵可以说:“白刀子进、红刀子出的仗是我们在打,为什么成名的都是将军?”
他说这句话时,应该想想:
第一,哪个将军不是从下层升上去的?
第二,当仗打败了,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,上绞刑台的,是那些将军战犯,为什么不是杀人的小兵?
我曾经看过一个博士论文答辩之后,指导教授对通过答辩的学生,很客气地说:
“讲实在话,这方面,你研究这么多年,你才是专家,我们不但是在考你、在指导你,也是在向你请教。”
学生则再三鞠躬说:
“是老师指导我方向,也给我机会,没有这个机会,我又怎么表现呢?”
在这儿,我特别要对初入社会的年轻朋友强调,这个社会好像许多果园,当你进去,果园的主人可能说:“好!那片地,交给你种!”
当你种出最丰硕,甚至远超过果园主人以前种出的果实的时候,永远不要忘记,是谁让你进来,又是谁给你这块地。
我们自鸣得意的时候,千万不能忘本。

举起来,扔下去

一个军队的统帅,可以派他最不满意的将领,去打一场九死一生的仗。打死了,正好除去眼中钉。打赢了,则是统帅用人成功。
一个公司的老板,可以派他的眼中钉,出去经营分公司或连锁单位。表面看,那是升官,不去,就是不知好歹和抗命。去,则是远离权力中心和拼命,拼死拼活都是老板赢。

当一个刑事案件,被新闻炒热,成为民众的注意焦点时,法官往往不得不顺应舆情地“重判”或“轻判”。
不过别急!等拖上一段时间,新闻热度过去,二审、三审还有翻案的机会。到时候,人们已经淡忘,反应自然不会太激烈。

只管向我报告

不要认为都用自己人是最好的。自己的人可以用,但他们必须是对你绝对效忠的自己人,而不能让下面人之间的徇私,超过对你效忠的程度。
聪明的领导者,都知道怎样安排部属之间的“权力均衡”,使领导者能不被蒙蔽,也减少部属联合叛变的可能(包括商业界下属一起离开公司,另起炉灶)。
再从部属的角度看。如果你是个没有背景的人,绝对不要因此认为争不过那些“有关系”的。要知道,“没背景”可能正是你的优点,你可能因此而找到“背景”。
此外,如果你喜欢拉小圈子,也必须小心。在主管者的眼里,小圈子不但最容易惹闲话、造是非,而且最易作弊。你尤其不可跟业务上应该“客观对立”的人拉小圈子。譬如你是会计,他是出纳,你们走得比谁都近,似乎形影不离。据你想,这两个部门本来就该合作无间。但是你也要知道,商业界的一句老话:“会计兼出纳,弊端丛生。”所以,私交是私交,公事仍然要公办,如果有公私不分的现象,绝对是大忌。

董事长算什么?

当然,打电话找人,如果对方不在,常会有别人接听,这就涉及了另一种电话技巧。
你会发现,有些人在你留话之后,很快就回电,有些人则相反。除去他故意不回电话的可能,多半都是因为传话的人“忘记转告”。
把这种可能降到最低的技巧是——
当你打电话,对方不在,而别人接听时,你一定要弄清他是谁,最起码知道他姓什么。
“谢谢!王小姐!麻烦您了。”跟只说“谢谢!”之间,会产生很大的差异。因为当她发现你知道她是谁的时候,也会意识到:“如果我不转告,我办公室的同事会怪我。”
有了这种“认知”,当然比较负责。

姜是老的辣

古先生是很不简单,居然把他的成名节目,交给小宋。小宋也硬是在众目睽睽之下,把节目做垮了。
只是很奇怪,古先生的老招牌砸了,似乎没伤害到古先生,反证明古先生的魅力,使他更红了。
再想想,那个做了十年的《四海心声》,似乎也真是太老,该换换新东西了。
说到这儿,相信你已经找到了答案。
古先生的成名作、老招牌,怎么能在他自己的手上砸掉?那是多明显的失败啊!可是节目又该更新了,怎么办?
于是“卡位”的计谋产生。把这个已经没救的位子让给小宋吧!他做成功了,那是我古先生的节目,在我铺路下,做成功的。
他做失败了,只怪他能力不足。这么老的招牌,居然到他手上就垮了。可见还是我古先生行,还是换我来吧!
年轻人!记住!
这世界上处处有古先生,看起来把最好的东西交给你,令你感激涕零。但是,你也要想想,凭什么他要给你?你是真年轻干练,足当重任吗?抑或你只是个替死鬼?
不要忘了!尤其在你最得意的时候,切记:
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!

老板靠边站

有个杂志社给我做专访,出刊后,先送了一本给我,我心想可以送一本给朋友,再多带一本回纽约,就打电话给杂志社主编,请她多给我两本。
主编不在,是一位小姐接的。
“麻烦你转告主编,我希望多要两本这期的杂志。”我对她说。
“这个啊,没问题!您派个人过来拿就成了。”小姐爽快地说。
我立刻派人过去,把杂志拿回来。
可是,跟着就接到主编的电话:
“对不起!刘先生,您来电话的时候我不在,杂志收到了吧?我特别多送了两本,一共四本。”停了一下,她又说,“可是,对不起啊!我想知道是我们公司的哪位小姐,说您可以立刻派人过来拿。”
我愣了一下,说:“有问题吗?”
“当然没问题,您要十本都没问题,我只是对工作伦理进行一种考核。”
我没有告诉她是谁,据说她还是被查出来,挨了处分。
事后,我常想,她何必这么计较呢?她计较最少有三个原因。
一、既然我找她要书,过去也都是由她跟我接触、采访,属下就该转告,而不该代她做主。
二、明明可以由她一句话,卖给我的面子,被别人莫名其妙地卖了。
三、好像送杂志不稀奇,小事一桩,人人能做主。结果,连公司产品的价值,都被贬低了。
不懂得工作伦理,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话、不该做主的时候做主,是社会新鲜人常犯的毛病。
你必须知道,无论你帮老板管了多少事情,也无论老板多糊涂,甚至依赖你,到了没你在,他连电话都不会拨的程度,他毕竟还是你的老板,也毕竟还是他做主。
出了错,他最先承担。有面子,也该由他来卖。
此外,你必须知道,老板永远是向着老板,就算在工作上对立,在立场上也一致。
所以,一个不忠于自己主管的职员,很难得到别的主管欣赏。

包在我身上

二十多年前,我曾经主持过一个叫作《分秒必争》的节目,顾名思义,那是个讲究快的节目。我用极快的速度把题目念出来,再由参赛的两队抢答。
当时参加比赛的,都是各校的精英,实力常在伯仲之间。而我发现,获胜的往往是最先按钮的。
甚至题目都还没听懂,他已经按钮,一边按,一边想,就在那两三秒钟,想出答案,获得了分数。
相反地,我发现输的那一队,很可能每次都能在同一个时间想出答案,只怪他没先按钮,而没机会作答。
这管他会不会,先按钮、抢位子的方法,就与吴副理用的一样。
从政的人常说,先不要考虑开出去的政见支票能不能兑现,而要知道,如果得不到政权,就连半个政见也无法兑现。
在人生的战场上,无可否认的是:
当两个人战斗,只有一把枪,谁先抢到枪,就可以用枪把对方撂倒。
既然对方倒了,就不再有人和你争;既然没人跟你争,就连指责你当初“不择手段抢枪”的声音,也不再会出现。

第五纵队成军记

世上的情形就这么妙。你会发现人们似乎有一种特殊的第六感,把那些蛛丝马迹设法联想在一起,开始猜、开始问,并且由对方的反应中归纳,最后得到结论。
小葛确实什么都没说,但却用行动说了。他干吗收拾东西?又何必上十楼?非但自己收拾,秘书也收拾,还带着秘书一起上楼。就算董事长没从姜主任那里听说,而出面阻止,只怕总经理看到这种情形,也不会再用小葛。
一个急躁的人,怎么可能成大事呢?

你会发现,人事案最忌提前走漏,有时候政府已经决定了,第二天打算发表,只因为今天被记者打听到,上了报,这案子就突然被压下,或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,换了人!
为什么?
为了避免困扰!
想想,如果你知道有个自己觊觎已久的职位将补缺,而传言中的人选不是你,你会不会尽一切力量去争取?
你会怎么争取?
你会托有力人士关说,你会攻击对手的弱点,你会以职务“要挟”,你会想办法行贿……
天哪!这一串行动,哪一样不造成对公司的伤害?
现在,你就更可以了解,为什么无论人事、政策、成交、邦交的消息,都不能提早走漏。而明明第二天就会发生的事,当事人还故作惊讶地说:
“不要胡说!完全不可能!”
即使你百分之百确定,也不能在言谈或任何行动上表现出来,即使那“掩不住的喜色”,都不可有。否则,你就可能空欢喜一场。

临门被他踢一脚

政府如果私下策划一件事(因为某种原因,一直处于保密状态),譬如偷偷发展某种武器、采购某种装备、设立某种工业区。偏偏在快成的时候,就有“民意代表”大声疾呼,应该如何如何做,所说的正是政府经营多时的东西。
你说,政府做是不做?
做了,大家会像前面工会事件一样,说:
“你看吧!政府是不点不亮,一点就亮,幸亏某人提出,政府赶快照办了。”
相反地,如果政府为了不“抬轿子”,而把计划压下了。一方面使过去私下的努力泡了汤,一方面变成“该做的不做”。
这政府不是进也不对,退也不对吗?

走下山头的时候

那些即使明天要宣布退出竞争的人,他们前一天都可能仍然做出冲锋的样子。
然后,突然召开记者会,突然把对手推荐给选民,还可能拉着对手的手,接受记者访问。
他不是昨天还在攻击那个对手吗?
记住:
如果你不希望看到下面人见风转舵、一一离开的场面,就绝对不能早早让下面的人感觉到“风向变了”。
他们跟着你,你变了,是你对不起他们,是你令他们失望。在你已经失势的时候,千万不要给他们太多反弹的机会。
尤其是,当你在“想继续”与“不想继续”的时候,更不可以露出一点“倦勤”的样子。否则,你不但不能光荣地“主动走下台”,反而会变成难堪地“被逼下台”。

办公室里的柏树

你要常想想那些著名的饭店。
当年开张的时候,新招牌、新装潢、新经理,一切都新。东西贵,来的都是中年的“得意人”。
二十年后,如果那饭店还开,你走进去,发现居然当年的客人还在,只是跟老板一样,都老了。菜没变,师傅老了;经理没换,笑容老了;装潢没变,全褪色了;价钱没涨,但因为没新客人上门,只欠关门大吉了。
如果你不常“彻头彻尾地更新”,总满意于你的老顾客、老产品、老班底,以及“老化的你”,你们大家就可能一起老去。

记住!如果你发现自己招进的新人,没多久,都走了,来拜访你的,又全是老朋友、老顾客,却没新新人类,你最好想想——
你是不是应该交棒了?

樱花街传奇

卡位的种类很多——
碰到好位子,赶不及过去,请人帮你先占着,再让给你,是“前卡位”。
遇到挡路的人,把他调开,再用你的人补上去,是“后卡位”。

小新人与大天后

像李总这样“既约了人,又要人等”,是社会上早有的文化。
这好比你打电话给他,就算他正闲得跷着脚看报,或坐在那儿发愣,他也不会立刻接,他要你等,等电话响了三四声之后,再用“匆匆忙忙”的语气接起来。
为什么?
为了表示他忙。
就算你是长官,除非他跟你早约好了,知道是你要打电话进来,否则,他绝对要你等,使你觉得他正在忙,他没有吃闲饭。
慢慢接、急急讲

如果你是下属或外人,就更不用说了。
他晚一点接电话,可以装出一副“你干吗在我这么忙的时候来电”的样子,对你打几句官腔。当你说“您是不是正在忙?如果正忙,我等会儿再打过去”的时候,他假使讲“没关系,你说吧!我把事情先放下,听你的”,则显示“他卖了你一个好大的人情”。
相反地,你才拨电话,响半声,他就接起来了,只怕你要问:“你是在等人电话吗?”“你在等我电话吗?”“你在等女朋友电话吗?”
无论你怎么想、怎么问,都让他显得“弱势”。
他怎能不要你等?换作是你,你又怎能不叫他等?

“等”是门大学问。
医生要病人等,又希望病人觉得没等太久,他就用个方法——设许多诊疗室,先让你坐在门口十分钟,再由护士带进诊疗室十分钟,又由护士送进袍子,要你脱下衣服换上,说医生马上就来。
如此又过了十分钟。可是虽然前后已经等了三十分钟,你却没觉得那么长。
政商界的大人物也一样,他们常有两间“预备会客室”,先让你在其中一间等。你并不知道旁边还有一间,别人早在等。而他在里面还正跟另一组人谈呢!
这时候如果他叫你等,又把前一组(或前两组)客人,经过你这间,送出去,甚至介绍你们认识,你就要好好想想了——
如果你是“小的”,他送个“大款”出来,也许是秀给你看:“我可是跟上层打交道的。”
如果你是“天后”,他送个“小欣”出来,他是不是像前面故事中说的,他利用你,抬高自己的身价?

诸葛亮出马

在一个团体里、公司里,甚至家庭里,你是乖乖牌,卖命的时候你跑第一,回来之后从不争功,你以为大家自然会把最好的位子给你吗?
当然不会,因为你淡泊名利,你“功成不居”,你不喜欢这一套。正好!本来位子已经不够分配了,少你一个,不是太好了吗?
于是你会发现那些最没声音、最不争的人,总被人冠以“没有企图心”,也就很难在人群中出头。反而那些能拍马、会扯淡、争功诿过的庸才,一个个你踩我,我踩你,步步高升。
所以,好比EQ比IQ重要、人际关系比智商重要,企图心也是一种才能,它甚至比办事的才能更重要。
会哭的孩子有糖吃,会争的职员有好处,那些“无争”的人,则可能到最后才被想起。
所以,无论你如何淡泊,无论你如何“不喜欢跟人争”,当你遇到不平的时候,一定要表态,否则你非但不会被尊重,而且可能被歧视。

如果你是大明星,今天有个巨片,里面的主角怎么看都由你演最好。
那制片和导演私下来拜望你,问你能不能出马。
你看了脚本,不喜欢,也可能因为有别的片子,分不开身,于是私下婉拒了。
他只好找别人。改天别人演了,轰动了,甚至得奖了。人们会怎么说?
他们先会想:“这不是由某人演最恰当吗?为什么他没演?”
然后,他要自己找答案,于是“某人被冷冻了”“某人走下坡了”“某人过气了”的声音都出笼了。
那片子愈成功,对比得你愈落寞。
你可怜不可怜?
可以“不拿”,不能“不说”
在一个公司里,上司找你谈,要给你升官,你因为某些原因而婉拒时,也应该请求上司在升另外一个人的同时,对大家说事先征询过你的意见,是你“让贤”。
想想,这样做能减去多少“副作用”?你即使没升,面子不是也够了吗?

我们常说“不平则鸣”。记住!遇到不平,一定要鸣!你不鸣,你就是孬种,就会令人瞧不起,就是怯懦。即使你有能力,也会显得无能。
我们也常说“匹夫一怒”,什么是“匹夫一怒”?“匹夫一怒”是“是可忍孰不可忍”,怒所当怒。即使你平常是好好先生,该发怒的时候也要发怒。
而且,如同故事中的老冯,你愈是平常不忮不求、不温不火,有一天,你发怒,愈管用。
到时候,那些争的人都会愣住,惊讶地回头看你这个总是“没有声音”的人要说些什么。
他们甚至会一起让开,请你“先”,觉得亏待你太久,理当轮到你了。
于是,如同那被冷落,甚至被遗忘已久的老冯,被劝退之后,反而以退为进,坐上高高的位子。
现在你懂了吧!为什么一到选举,就有人表态要参选到底,可是上面一出马劝退,就又多半退让了。
他们真退了吗?他们是以退为进哪!

商战篇 最难改变的是人性,最可信任的是自己

等不到的便宜

譬如商店里常会进行大减价,而且在宣传单上印明减价的东西和价钱。
然后,你赶去了那家商店。问题是,你只买减价品吗?抑或你也顺便买点别的?你一定会想:这家店的价钱错不了,即使不减价的东西,也不至于比别人贵。甚至由于这次建立了信心,你以后更成为这家店的“经常主顾”。他促销的目标不就达到了吗?
当然,也有不肖的商店,只摆出少数减价货,当你去的时候,八成已经卖完了。这样做是违法的,美国法律就规定,当宣传的减价品已经卖完时,顾客可以要求商店给予“持据”保证,在未来补货时,以原来的优待价购买。只是,不肖的商人仍多,前面故事中,卖相机的商店就是用这种手段。

高人出手挡不住

不过是一餐丰盛的午饭、两瓶酒、一件衣服、一朵花、孩子上下补习班的一趟私家车接送和一个电玩。全部加起来,也值不了什么钱!
“他”不是原先坚持不接受对方的馈赠吗?为什么还会接受?
这就是故事的重点了——
因为那都是无法拒绝的东西,当他要拒绝时,已经来不及了!
那不是一百万块钱、一辆车、一个都彭打火机或一块劳力士金表,那些具有有形价值,又可以退还、拒收的东西!
菜是由各大餐馆叫来的,你能退吗?
酒已经砰的一声打开了,你能再密封得跟以前一样吗?
白手帕为孩子擦身体,你能让手帕不脏吗?
衣服已经剪短了,你能再把布接回去吗?
唯一的一朵木莲花已经折了下来,你能使它长回去吗?
孩子已经送了,你能叫时光倒流,车子退回吗?
电玩已经放在你的门前,你能运回给不知名的发货人吗?(虽然你猜到是谁送的,但无法证明!)
送礼人的高明,就在这儿了!他知道你不会接受,所以送出你不得不接受的东西。

有一种人敬酒,你非喝不可,因为他说:
“如果您看得起小弟,就一定喝了这杯,我先干为敬!”
一仰头干了杯,你能不喝吗?不喝就是看不起他。

总而言之,这世上送“有形礼物”给你的人,并不可怕。真正可怕的,是那以一种莫名其妙、毫不合理的方式,奉上礼物,又使你不得不接,即使不接,也不得不百分之百领情的人!
如果真碰上这种人怎么办?
一、你要保持高度警觉,在他开酒、折花、掏手帕之前,先一步挡住他!
二、你用苦肉计对苦肉计。将那电玩放在门口,任它日晒雨淋,或捐给公益团体。
把那名贵的衣服捐去慈善义卖,再送一个大红包给载孩子上下课的司机!
用非常的手段,应付非常的对手!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!

落入谁口袋

再不然,马社长就是把东西交给一家印刷厂,说:“你们帮我叫纸、制版、印刷、装订,到时候账单一起开来,免得我一家家找了!”
天哪!这世界上有多少生意人不是这样图省事呢?难道大家不知道这是最危险,也最不划算的吗?
他凭什么帮你找别的相关厂商,他能不拿点回扣、介绍费吗?这是应该的啊!所以,你必然多付钱。

图省事,而把东西完全包出去的做法,经常是最不明智的,因为又贵又危险。
但是,如果你说:“我是新手,不懂怎么做,当然交给一家最方便。”
那么,我建议你试着抽出中间一个步骤,由你另外找一家来做。譬如一本书,文字部分的制版、印刷、装订都交给一家,只有封面换一家做。于是,你只要掌握封面的印刷量就成了。即使有人作弊多印两千本,他却只能拿到四千个封面,而做不成另外两千本书。
当然,你也可以印复杂花纹的环衬(书籍封面与内文之间粘的纸页)或特制印花,贴在书中。
总之,最聪明的方法,是让分工的各厂商和你直接联系,而不让他们在“横向”上有太密切的沟通。这是另一种“对立”政策的运用。

毛病大家说

这个故事谈的是另一种对立。
在小青分别约谈印刷厂、装订厂和纸厂老板之后,由于他们彼此的推卸责任和批评,不但发现了事实的真相,学到不少专业知识,而且省下许多钱。
相反地,如果小青不是分别交给三家厂,而是由“一家包到底”,她就很难听到真话了。
想想,如果是你一人承揽这笔生意,无论纸张、印刷或装订出问题,都是扣你的钱,你会不掩饰吗?
此外,如果三个老板同时出现,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。大家都是同业,谁好当面说对方的不是呢?要说,也是偷偷说啊!
在我们的生活中,应该处处利用这种智慧,让外行的自己退到另一个角度,冷眼旁观地听那些对立的人说话,然后加以组合、分析,成为我们的结论。
记住!不要意气用事,不要冲动地去争吵,要冷眼看人生,在那许多人际利害的矛盾中,累积自己的知识。

半个也跑不掉

看不清周遭是最危险的。当你总是跟某人合作,而不随时出去了解市场和比价时,你很可能有一天发现,这老朋友算你的价钱,比别人都贵。
不是他涨了,是别人跌了。他却因为你总是“照以前的方式”,而没有主动通知你降价。

合作大封杀

那家丈夫刚抬回来一个按摩器,那家太太才买回一个仿古花瓶。如果他们的另一半得意地说:
“我丈夫花了八千多块买的。”“我太太花了两万七。”
你可千万别开口,说他们买贵了,而且贵得离谱。
你岂知他们有没有把多报的拿去当私房钱?
如果你实在憋不住,怕朋友吃亏,非要“义愤填膺”地说出来。
可以,你可以私下把那买东西的人拉到一边说:
“我不会跟别人讲,只是要告诉你,照你太太说的价钱,你买贵了。”
他若真买贵了,可能立刻跳起来说:“快告诉我,在哪里可以买到便宜的,多少钱?我好找卖东西的人算账。”
他也可能对你挤挤眼、小声说:
“为了让她高兴,我是多讲了些,其实没那么贵。”
于是你们分享了一个秘密,他会感激你,欣赏你。

沙发上的战场

当办公室里最精明的人好像买了个好东西的时候,大家都盲目地跟着买。精明的那个人一味自夸有本事、有门路,更增加大家的信心,于是拖了一大堆笨蛋下水。
人们上当,常因为懒,那懒又常由于对自己没信心。
于是买东西,要问买过的人,或请那人介绍;装修房子,也要找朋友介绍,心想那朋友既然装了,而且满意,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。
其次,一个人跟你炫耀他买的东西时,只会夸大,不会缩小,你照他夸大的价钱去买,只可能上当。
所以无论多么“有办法”的朋友介绍你买东西,你最好都能多打听几家,或是“隐姓埋名”,以一个陌生顾客的身份去谈谈。就算你谈的价钱比较贵,不是只能证明那朋友确实棒,对你自己毫无损失吗?

小心留下脚印

老板不在办公室,你有必要跟外人说他到哪里去了吗?
问题是,这社会上有多少人,就不懂得少说这么“半句话”。
只要说“对不起!他现在不在位子上”的情况,有必要讲“对不起,他去上厕所了”吗?
只要说“对不起,他二十分钟就会回来”的情况,有必要讲“对不起!他去银行结汇了”吗?

要知道,人是非常敏感的。他能抓住每个蛛丝马迹,分析、对比,然后猜测、查证。而许多事情被“搞砸”,或被拆穿,都因为旁边人一句“无心之言”——
爸爸的朋友打电话找爸爸,小孩说:“爸爸刚出门,去银行存钱。”
偏偏那朋友是要找爸爸借钱。
每个主管都应该知道除非必要,否则只消说“我出去,下午四点回来,有急事给我打电话”,而不必说“我先去某处吃饭,再去某处拜访客户”。
在这个商场如战场的时代,每个人在学说话之前,先要学会“哪些秘密不能说”“哪些事情不能问”“哪些价钱不能讲”“哪些电话不能给”“哪些行踪不能透露”。

社会篇 不软弱、不屈服、不耍诈,而是要有人生的大智慧

谁叫你不早说

人性是很妙的,基本上,对于负面的事我们会假设:即使我做得不够好,对方也可能看不见;就算看见了,也可能放一马。
对于正面的事,我们也会假设:即使我做得好,对方也可能看不见;就算看见了,也八成不会给额外的奖赏,而认为这是当然。
在这个基础上,一般人做事,是不会太好,也不会太坏的。如果你希望非常好,或不至于“有一点点坏”,最好的办法,就是事先“摆明了”。
举两个最普通的例子来说:
如果你带了不少怕摔又笨重的行李到旅馆。明明小费是要最后给的,但是,你可以在到旅馆,才下车的时候,就对运行李的人说:
“麻烦你小心一点运,等下我会好好谢你。”
我曾经参加一个旅行团,团里有对老夫妇,每次住旅馆,都被分配到“窗外景观最好”的房间。当十几天的旅行结束时,我开玩笑地问:“你们一定是事先就告诉领队会给他很多小费吧!所以运气总能那么好。”
岂知老先生一笑:
“我们没说,否则是‘期约行贿’。但是,我们让他感觉到了!”
“感觉到?”
“对!”老先生神秘地说,“教你一招,你可以在旅行才开始,就当着领队和导游的面,给餐馆服务生或司机小费。那些人明明是不必给小费的,你却给,而且给得大方,他们看在心里,就受用了!”
可不是嘛,当一个人预期,甚至确定你会给予额外的奖励时,当然会努力地表现。这对老夫妇的暗示法,诚然是极高的艺术。
说到这儿,我也要举个相反的例子,就是当对方根本不预期你的奖赏,甚至报酬时,所产生的问题。
最常见的例子是,我们往往发现,请亲戚帮忙做的事,不但不见得最好,还可能最差。同样地,我们帮亲戚做事,也常并不把事情摆在最优先。
原因很简单:
第一,是亲戚,就算做坏了,也还是亲戚。
第二,是亲戚,不好拿报酬,就算给,也不好意思收。
问题是,人性基本上是相互的,当你有了以上的两点假设,怎么可能产生最好的效果?能及时交件,表现平平,已经不错了。
于是,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事:
某人请亲戚帮忙做事,拖拖拉拉、马马虎虎完成之后,某人很客气地照样付钱,亲戚先推,某人硬给,说:“哪儿能白做?一定要收。”
最后,亲戚收下了,某人则在背后大骂:
“什么亲戚嘛!又贵又差。”
他岂知,说不定那亲戚也正后悔呢:
“早知道会硬给我钱,而且一文不少,当初应该好好帮他做!”
这种情况,中国人的社会最常发生。我们要好好检讨:原则、酬劳、赏罚,是不是应该跟人情分开来?所谓“情归情,理归理”,好话丑话都说在前面。
该讲明的事,如果都能早早讲明,事情会完满得多!

免费咖啡厅

孩子们明知道,父母规定晚上十点钟以前一定要回家,偏偏就拖过十点,一次骂、两次骂,只要有一天,父母不再骂,就表示这规定放宽了。
所有的禁忌、规定、尺度、原则都可以用“慢慢偷渡”的方式来打破。
只要你不干涉,就是默许;只要你没察觉,他就得到既有的利益;只要他稳住这一步,就开始下一步。
于是蚕食的最后,成了鲸吞。

正因此,你会发现两国之间,常为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岛或一个小小的政治动作,而大张旗鼓地讨伐,这讨伐的目的,是用“小题大做”来避免“小事变大”。

做生意也是如此。记得我某日去拜访一位商界的朋友。
我们正聊天,他的职员突然进来报告,说:“明天是月结日,可是有一位厂商,今天急着要跟我们进货,希望算下个月的账。行不行?”
“不行!”我的朋友斩钉截铁地说,“告诉他,如果你答应他,你今天就走路了!”(“走路”也就是会被开革的意思。)
“只差一天,何必说得那么绝?”我笑道。
“只差一天,他何不等明天叫货,而非要今天送?”我的朋友答,“今天他要求你让一天,明天要求你让两天。到后来,这生意还怎么做?”
我非常欣赏他的这几句话,尤其是他说:
“防微杜渐,既为我好,也为他好。”

好个豪爽的大汉

你猜大汉是不是起初确实没有看出来?还是他先装傻,或者“轻报病情”,等你让他“开刀”,把肚子剖开来,才大叹一口气,说“小手术要变大手术了”?
答案,请你自己想。但我必须强调,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开“合理标”,有些人是开“最低标”。
开“合理标”的人,先算好大约应该需要的工本费和利润,来投标的人要价过高,他固然不取。如果报价太低,他也不取。道理是——那么低的价钱,不可能做得好。
至于开“最低标”的,则是只要东西看起来差不多,谁算得便宜,就买谁的。岂知生意人往往看准这一点,先以最低价抢下这笔生意,再一步步要你追加预算。
“对不起!物价上涨了。”
“对不起!碰到流沙层了!”
“对不起!我这样做,一定自己先倒,我做不下去了。”
碰到这种状况,你是要拿“约”修理他,还是跟他妥协?何况许多民间的交易,像小郭的屋顶,根本没有什么“约”。

当法律放假的时候

黄大师曾在抗战时期,把一大箱最珍贵的收藏,交给一位军政大员保管,但是当他取回的时候,里面的古董字画,全变成了英文杂志。
黄大师亲口对我说:
“我没多说话,自认倒霉。那位大员倒也有点不安,后来送了我好些印章,还为我安排了几个画展,倒也让我赚了几十条黄金。”
请问,顾恺之和黄君璧先生的画,真是“通灵飞去”了吗?还是“被吃”了?
他们难道不知道?
但是,在那个时期,在人家的枪杆子下,知道,又有什么用?
记住!不要在必输的情况下逞英雄,也不必在无理的环境中讲理。
否则,你就永远没有讲理的机会了。

通神的小尤

有位法官对我说:
“这年头啊!在外面,连手都不能随便握、招呼都不能随便打了。”
看我不懂,他笑笑:
“你要知道,有些司法黄牛,可能带着被告的家属,等在你常出现的地方。然后,他会过来跟你打个招呼,甚至故作亲热地拍拍肩膀。如果你一时没看明白,又确实跟他有过一面之缘,而寒暄了几句,麻烦就大了!他可能回头就对躲在一边的被告家属说:‘你看吧!这主审法官是我老朋友。我刚才已经暗示过了,最近找个时间,去他家聊聊。’”
你明明见到法官跟他握手寒暄,你能不猜想“他确实有几分通天的本领”吗?
然后,他什么也没做,只是隔两天就紧张兮兮地跑来对你说:“我谈过了,好像不太妙,会判得很重。”
于是你求他。他还装作为难的样子:“让我试试看吧!”
当他要你“打点”,你能不乖乖奉上吗?
结果,他什么都不用做,只是在家睡大头觉。
判下来,若是无期徒刑,他会说原来是死刑,幸亏托了人;判下来,若是十年,他会说原来最少十五年。
请问,你是不是被吃了,还要谢他?
即使判了死刑,他摇头叹气,说已尽了全力。
你又能拿他怎么样?
从头到尾,法官根本没接过他一点好处啊!
因此,如果你是小民,要知道那些自吹“有内线”的人,常是假的。你托他,不但可能吃亏,还可能把事情弄得更糟。
如果你是当权的长官,更要知道,每个在你身边打听消息的人,一转身,就可以把小消息扩大,然后成为“买办”,获得利益,甚至使你背上黑锅。
当然,在这世界上,哪个角落都有真通天的人。愈是“人治”的国家,这种人愈多;愈是“法治”的国家,这种人愈少。但即使在最法治的国家,消息的提早走漏,还是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。

导游有礼

如果你是职员。
我盼望你在这个浊世,做一剂清流。当来往的商家要给你“不合理”的优待时,你要知道,那是不当得的好处。
郑重地告诉他,甚至在一开始为公家采购时,就对他说:“我不拿任何好处,即使我自己向你买东西,也不会要求特别的折扣。请你给我公司最便宜的价钱。”
你必因此获得他的尊重,传到你老板的耳里,你更能获得重用。最要紧的是,由于你在道德方面不妥协,使你能不遭受更大的诱惑。

“哀”兵必胜的老廖

这世上许多东西,你只能事先防范、做好征询,而难以事后补救,因为怎么补救都不可能完美。就如同小林,他不能总想:“钱在我手里,做不好,不付钱。”而应该在一发现有问题的时候,就喊停。
想想,如果在老廖还没铺好地毯的时候,你发现切歪了,喊停,他能不修正吗?
如果发现墙壁弄脏一点点的时候,就纠正,他会继续犯错,又那么难收拾吗?
偏偏你没叫停,东西完成了——地毯已经粘完,虽然有些地方切得不够直,还勉强过得去。墙壁重漆之后,脏痕也不见了,虽然地毯沾到一点油漆,吃烧饼哪有不掉芝麻的呢?
请问有几个人狠得下心,叫老廖把地毯揭起来换块新的?老廖是会破产的啊!
尤其在中国人的社会,一个人盖房子,多加一层违建,你在他盖的时候就取缔,人人会叫好。但是当他已经完工、搬进去,又怎么看都像个正式的楼层时,你再去拆,就难免有人说“得饶人处且饶人”“不要暴殄天物”之类的话了。
许多人吃亏,都因为他们事先自认为可以很“无情”,到头来却不能不“有情”。
也就有许多人知道,怎么利用对方的“有情”,帮自己脱离困境。

现在再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,如果今天犯错的是你,你该怎么办?
我应该强调:这正是我写作这一章最主要的目的。
因为我处处发现,刚进社会的年轻朋友(甚至包括一些“老”朋友),犯了错,主管骂下来,总要想办法辩解。
大概是在家里跟父母、兄弟强辩惯了,有理没理都要辩,却没搞清楚,现在你进入了社会,你的上司不像你的老爸老妈那样谅解你。你辩,只可能给自己找麻烦。
当你没理的时候,还文过饰非,等于表现固执、蛮横、是非不分、不负责任。
有哪个长官会喜欢这样的部属?他如果让你过关,他还怎么带别人?
话说回来,当你有理的时候,你强力反击就对吗?老板理屈,应该当面向你道歉?就算他发现错的是他,不是你,你是被冤枉的,他又会欣赏你的态度吗?
记住!“理直气和”,而非“理直气壮”。尤其对长辈,你愈理直气壮,他愈可能老羞成怒。有些聪明人甚至知道在老板气头上的时候,就算自己有理,也先认错;等老板气消了,发现错的是他自己,主动对你说“错怪了你”。或是另外找机会,私下对老板说:“其实,上次那件事,会不会也有可能……”

相信你一定在日本影片里见过,犯了错的部属对着长官和同事,鞠九十度的躬,痛哭流涕地认错,一副要“切腹自杀”以谢国人的样子。
他们多么“知耻近乎勇”啊!
其实,那是因为他们聪明。你可曾听说有哪个公司的小职员因错自杀的?跳楼的往往都是公司的高级主管哪!
所以,当你出了错,与其“推诿过失”,使自己成为“众矢之的”,不如乖乖认错,表现出“痛改前非”“洗心革面”的样子。
事情做坏了,你可以加班设法补救;文件遗失了,你可以翻箱倒箧,整夜留在办公室找。
你可能怎么加班,都无法把事情补救过来;你也很可能找个两天两夜,都找不到。
但是,就跟老廖一样,你可怜的低姿态,会渐渐得到同情。
最后,老板过来,当着一屋子同事的面,拍拍你:
“回去好好休息休息吧!”
是满屋子同事的“同情”,使老板不得不过来拍拍你。他拍拍你,对他也有好处——让大家知道,老板还真是有情啊!
何况,他心里(甚至你同事的心里)正在想:“这个年轻人,知错能改,而且不眠不休,又能服从负责,是个可造之才。”
下次升官,或许正是你呢!
用“积极行动”取代“消极哀叹”;以“勇于改过”取代“善于强辩”;用“低姿态”争取“广大的同情”;用“拖延战术”取代“当面对决”。

教你识货

人都有“爱表现”的毛病,岂知当你“表现”的时候,也正是你弱点显露的时刻。
“现”,使原来不知你底细的人,立刻知道了你的斤两;“表现”,使你为了面子,不得不“内行装到底”,于是“打蛇随棍上”的商家,正好抓住机会,左一句“您当然知道”,右一句“想必您早见过”。你明明不知道、没见过,也强装内行,最后完全掉入他的陷阱。

我家那个傻子

“如果客人拿起一副眼镜问多少钱,你说四千,他满不在乎的样子,你就加一句‘只是镜框、镜片要三千’。他要是还不在乎,你就再加一句‘那是每个镜片,两个要六千’。”

无论你多么富有,当你问价钱的时候,总要摆出计较的样子。
无论你听到多么合意的价钱,都不能露出“哦!原来这么便宜”的表情,你甚至得多多少少还个价。
因为不在乎小的,就可能失去大的。

免费报道(故事二)

长痛不如短痛,恐怕最好的解决办法,就是“给钱了事”。
对!凯西是可以告那报纸,问题是什么叫美,什么叫丑,这世界上有个定则吗?
报社就说觉得那些照片性感、漂亮,凯西能怎么说?
好比你去水果摊买水果,问这西瓜甜不甜。
“包甜的!不甜退钱。”
你买回去,一吃,如同菜瓜,明天拿去还他,他抢过去,咬一大口,满脸流汁,边嚼边喊:“真甜哪!您怎么说不甜呢?”请问,你能拿到消费者协会告他吗?消费者协会有规定含糖多少才算甜吗?
又好比你坐计程车,天热,没开冷气,你问他有没有冷气。
“当然有!”
于是你要他开,他也开了。可是那冷气一点都不冷,热得你直淌汗,你骂他冷气不冷,他回头笑道:“什么?不冷?我都冻得要感冒了。”
请问,你又怎么说?
这世上最有理说不清的,就是抽象的东西。
这世上最麻烦的事,就是跟你缠个没完的事。

小心刺客!

最后,我要讲一个美国石油大王哥帝的故事给你听。
石油大王的儿子被人绑架了,剁下了一根手指索赎,否则就要把他儿子杀死。
“我不付!一毛钱也不付。”石油大王说,“你们把我那儿子杀掉算了。”
所有认识这石油大王的人都吓一跳:“什么?你那么视财如命,把钱看得比你儿子的命还重吗?”
石油大王居然开了记者会。
“如果我今天付了赎金,我有那么多孩子,改天还有别的会被绑架。”石油大王斩钉截铁地说,“但是我今天发誓不会付一分钱,我也发誓,如果绑匪杀了我儿子,我这辈子就要用我的财力,跟他周旋到底。”
结果,他没付一分钱,绑匪却放了他的儿子。
为什么?
因为石油大王不希望由于付一笔赎金,造成终生的不安,他不要绑匪长久的纠缠,宁愿牺牲一个儿子。
至于绑匪呢?
他们也不希望因为杀一个人质,终生被石油大王追杀,他们也不要长久的纠缠。
摆脱纠缠,壮士断腕,经常是很痛的事,你要够勇敢、够狠、够智慧,才办得到。